一、項目名稱: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粉磨技術及智能化成套裝備的開發》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見
提名者: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提名意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粉磨技術及智能化成套裝備的開發》項目是合肥中亞建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和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立項的安徽省科技創新項目。
經審查,本推薦書中所列內容真實可靠,各欄目均要求填寫,符合申報要求。鑒于該項目技術水平高,應用范圍廣,經濟效益顯著,提名2022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技術進步類)。
三、項目簡介
本項目屬于固廢資源化高效處置技術領域。
本項目研究的建筑垃圾粉磨工藝及配套設備,可以將建筑垃圾轉化成為可以高效利用的再生微粉和再生砂,能夠很好的發揮與水泥水化產物的二次水化反應能力并在燒黏土中形成玻璃體等活性成分,起到替代部分水泥并全部或大部分替代粉煤灰等礦物摻和料的作用,若輔以堿性激發劑,能更好地提高微粉活性,擴展其應用范圍,提高其應用價值。此技術是順應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新需求而特制開發的新型裝備,符合國家環保低碳發展戰略,是高效節能的規?;勰パb備。
該項目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1.本項目研究開發的HRM36.3建筑垃圾立式磨裝備技術可與年處理100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生產線配套。經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建材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測試各項性能指標符合GB/T35167-2017《水泥立式輥磨機》的要求。
2.該立式磨裝備創新采用輪胎形磨輥與高阻尼盤形磨盤形式。磨盤以拋物線形弧度向上傾斜,物料向盤邊緣移動時重力抵消了部分離心力,即物料的外移受到阻尼作用,磨盤上的料層能夠穩定,提升了研磨效率。
3.該立式磨裝備創新采用改進型高效動-靜態組合式單轉子分級裝置。對分級轉子的幾個關鍵部分——葉輪整體、導流葉片形狀、葉片寬度和角度等結構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創新,實現了建筑垃圾再生微粉的切割精度與分級效率的雙重提升,適應了不同細度再生微粉的生產要求。
4.該立式磨裝備采用變頻控制磨盤轉速,根據建筑垃圾物料的易磨性指數及產量、細度要求調整磨盤轉速,以適應不同類型建筑垃圾物料的粉磨要求。
5.該立式磨裝備為了實現立式磨能夠同時生產再生微粉和再生細骨料(同時一機出兩料)的功能,在磨機內灰斗中下部設計了一種特別的集料裝置,用于收集捕獲磨內懸浮的大顆粒料,再通過溜管排出磨外,經篩分即可獲得不同粒度的再生細骨料產品。此舉實現了磨機粉磨建筑垃圾同時一機出兩料的創新功能。
6.該工藝系統通過對軸承等關鍵部位設置監測裝置,結合公司故障診斷分析預警平臺,能夠實時監測設備的運行參數,提高設備運轉率,設備運行安全可靠。
本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建筑垃圾處理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裝備技術,也為設備制造單位和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助推行業上下游其他產業的裙帶發展。
四、客觀評價
2019年10月31日,本項目成果經安徽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驗收,認為該項目完成了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合同書規定的研發任務,一致同意通過驗收。結論為:
1)提供的驗收資料齊全、規范,符合驗收要求。
2)項目采用立式磨料層粉磨裝備技術,研制了高效研磨及分級裝置、組合式耐磨進料溜管、裙式集料外排裝置、在線檢測磨輥轉速裝置等,研發了一套建筑垃圾立式磨粉磨工藝系統,該系統具有能夠同時生產比表面積400~800m2/kg再生微粉和2~5mm再生砂兩種再生建材產品的特點。
3)項目技術成果經國家建筑材料工業水泥能效環保評價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相關指標基本符合合同書要求;申請并獲得了國家相關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參與制定了國家標準,發表了論文;項目開展了應用示范,效果良好。
4)項目經安徽安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和財務驗收,經費使用合理,符合相關規定。
五、推廣應用情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建筑垃圾處理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裝備技術,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化處理處置方法,為建筑垃圾廢棄物大規模處置架起了橋梁。成果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為設備制造單位和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助推行業上下游其他產業的裙帶發展。
同時,使用本技術加工的再生微粉、再生砂可替代水泥消耗,比生產水泥減少了燃料和電力消耗,按照再生微粉的替代率20%~30%計算,每生產一立方C30混凝土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0.0459~0.0689噸,且占地面積相比傳統破碎站減少,大量減少建設投資,降低了環境影響。采用本技術生產的再生微粉、再生砂每噸售價200元,而綜合處理成本為45元,項目盈利能力很強,能夠很好的拉動投資,給企業和地方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主要完成人情況
本項目參與項目研發的主要成員及其分工如下: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技術職稱 |
主要工作情況 |
1 |
袁鳳宇 |
男 |
1972.01 |
大專 |
教授級高工 |
項目負責人 |
2 |
王國慶 |
男 |
1974.10 |
本科 |
教授級高工 |
機械主設 |
3 |
陳 飛 |
男 |
1971.02 |
本科 |
高級工程師 |
工藝主設 |
4 |
遲 源 |
男 |
1983.05 |
本科 |
高級工程師 |
電氣主設 |
5 |
費豪文 |
男 |
1983.10 |
本科 |
工程師 |
工藝設計 |
6 |
張偉麗 |
女 |
1981.12 |
本科 |
高級工程師 |
機械設計 |
7 |
李金榮 |
男 |
1985.08 |
本科 |
高級工程師 |
制造工藝 |
8 |
崔嘯宇 |
男 |
1986.12 |
研究生 |
工程師 |
工藝設計 |
9 |
韓先福 |
男 |
1959.07 |
本科 |
高級工程師 |
項目調試配合 |
10 |
楊晶晶 |
男 |
1983.07 |
本科 |
工程師 |
工藝設計 |
11 |
張志宇 |
男 |
1958.01 |
本科 |
教授級高工 |
工藝指導 |
12 |
鄧小林 |
男 |
1957.04 |
本科 |
教授級高工 |
機械指導 |
13 |
俞 偉 |
男 |
1985.09 |
本科 |
工程師 |
工藝設計 |
14 |
吳 晟 |
男 |
1979.04 |
本科 |
工程師 |
現場協調 |
15 |
李曉光 |
男 |
1970.03 |
本科 |
教授級高工 |
電氣控制 |
16 |
李 洋 |
男 |
1987.04 |
本科 |
工程師 |
電氣設計 |
17 |
王 宇 |
男 |
1990.03 |
研究生 |
助理工程師 |
機械設計 |
18 |
劉 暢 |
男 |
1989.05 |
研究生 |
助理工程師 |
機械設計 |
19 |
孫大勇 |
男 |
1983.12 |
大專 |
工程師 |
質量控制 |
七、論文專利情況
1)本項目發表的主要論文情況如下:
《HRM建筑垃圾立式磨的研發》(《水泥工程》2019年第4期)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HRM立式磨磨輥傳動裝置靜力學分析》(《科研》2017年12月)
《淺談HRM立式輥磨機主要部件質量控制》(《西部論從》2018年11月)
2)本項目主要知識產權情況如下:
申請發明專利2項:一種立式磨處理建筑垃圾的方法(申請號201610652491
.7)、一種立式磨灰斗裙式集料外排裝置(申請號201610962528.6)
申請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立式磨灰斗裙式集料外排裝置(授權號201621187061.4)、一種磨輥軸承測轉速裝置(授權號201621323541.9)、一種磨輥軸承監測機構(授權號201621323175.7)
申請并授權軟件著作權1項:HRM36.3建筑垃圾磨控制系統V1.0
3)本項目主要標準編制情況如下:
參與編制國家標準1項:《建筑廢棄物再生工廠設計標準》(GB 51322-2018)
八、主要完成單位及創新推廣貢獻
第一完成單位:合肥中亞建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實驗研究、工藝研究及開發、關鍵設備及技術研究開發、關鍵設備加工制造、工程技術服務、科技成果推廣等工作。
第二完成單位: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承擔項目立項、工藝系統研究、研究統籌協調、驗收鑒定等工作。
九、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負責人袁鳳宇與完成人王國慶、陳飛、遲源、張偉麗、李金榮、崔嘯宇、張志宇(退休)、鄧小林(退休)、俞偉、李曉光、李洋、王宇、劉暢、孫大勇均為合肥中亞建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楊晶晶為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
作為本項目負責人,袁鳳宇在與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合作研發過程中,主持指導開展各項研發設計工作,牽頭組建了項目研發團隊。